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威尼斯5994

2019-12-23 09:32:00 来源:金融时报

  鲁网12月23日讯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等一系列与金融业紧密相关的议题被多次提及。而上述改革的实质都指向一处: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发展的根基,但必须承认,脱实向虚问题客观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特别是在动能转换过程中,传统动能中过剩、落后产能面临关停并转压力,而部分新动能风险较高,因此金融支持趋于谨慎;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受到短期利益的诱惑,或对房地产等回报相对较高且稳定的行业更加青睐,或进行监管套利、空转套利等违规操作,进一步加剧了资金脱实向虚,反过来影响了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因此,要扭转脱实向虚,需从上述方面着手。

  首先,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要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治理水平。

  近年来,中央及各级政府对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关注达到了空前高度,大力度支持性政策密集出台并迅速落地。而金融机构是上述各项政策的落地执行者。因此,要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除了不断提高思想站位,扭转传统“垒大户”的固有模式外,更需从内部治理规则、经营能力上予以提升。

  前者意味着激励约束机制调整、审批业务流程改进、风控机制优化、信用建设不断完善。笔者在不少地区调研时发现,有些地方性金融机构较之大银行更灵活,不仅因为其“船小好调头”,更因为其无需冗余、复杂的审批流程。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在内部管理机制优化方面尚有较大空间。后者则需要金融机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金融科技对金融业的影响已是共识,而相关的人才培养、对金融业务和技术的理解,也是各方亟待补上的功课。

  其次,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有赖于监管不断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

  宏观形势不断变化,金融监管也必须与时俱进。过去几年,央行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陆续推出创新工具,既保证市场流动性处在合理水平,又避免了“大水漫灌”,通过结构性调整进行“精准滴灌”;与此同时,监管层不断优化相关制度、政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初见雏形,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规则持续完善,旨在补齐制度短板,避免“牛栏关猫”式的监管窘境。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科技等新技术、新业态带来的行业生态巨变加剧了监管难度,加速了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风险传递,部分机构可能利用监管空白套利。因此,要继续完善现有政策法规,改进监管框架,加强消费者保护;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施功能监管,坚持和落实金融牌照制度;要推进监管科技稳步发展,提升监管能力,加强系统性风险分析与防范。

  再次,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要求发展适应新经济融资特点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当前,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仍是我国融资体系的基本特征。这也是导致当前中小微企业、新经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一大因素。

  此前数十年工业化进程中,不少传统工厂往往拥有较多的固定资产。随着经济结构转型,中小微企业的作用与日俱增,此前大规模的金融需求可能转化为个性化、非标化、多元化的实体融资需求。而这部分市场主体又集中在新经济产业,其固定资产规模较小,与间接融资体系的风控要求难以匹配。因此,除鼓励银行业以更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外,积极拓展资本市场等多元化融资渠道也迫在眉睫。

  最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要求扭转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

  纵观全球,很少有地区金融业务长期高度发达而实体经济孱弱。因此,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最终要落在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上。

  这不仅关乎金融机构按照市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同时也与地方政府的做法紧密相关。对部分传统过剩产能企业的心存侥幸、对债务平台的高度依赖、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对于简政放权政策执行的不力,不仅制约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也可能会影响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也会大打折扣。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以及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安排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是其中的核心内容,这也体现了决策层推动这一轮改革时不我待之决心。

  衡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成果,需观察实体经济能否得到合理、有效的金融支持,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症结能否被打破,以及能否推出适合新经济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让金融成为实体经济发展各个环节的强劲助力。

责任编辑:韩黟瞳
网站地图